這篇本來在新聞事件之後投稿了民意論壇,不過沒有被採用。那就放在自己的部落格吧。

2022年7月22日傍晚,在路邊看見林志穎車禍的新聞,我先是驚訝地看著重複播放的新聞畫面,接著心裡浮起「在台灣發生這種意外也不太令人意外」的想法,然後為自己竟有這樣的念頭而感到難過不已。

三年沒能回台灣,今年終於有機會回來探望家人。雖然我自己也有二十多年開車經驗,但在台灣開車,還是由老公執掌方向盤 -- 他認得的地方多,方向感好,應變能力快,坐在副駕的我只負責拿著手機,開啟導航幫忙報路。

但即使已有APP導航,即使已經有一個人專職報路,我仍然覺得行在台灣大不易!幾次遇到叉路時,老公看見匆匆掠過頭頂的路標,不太確定方向,開口問:「現在要靠左還是靠右?」我常被這突如其來的選擇題急得滿頭大汗手足無措。台灣地狹人稠,城市裡道路擁擠,標示距離短其實無可厚非,我們這些外地人雖然手忙腳亂,其實只要沉著應變,頂多就是開錯路,多花點時間而已。然而,開錯路事小,車禍意外事大。

分享一次從市民高架轉接環河快速道路的驚險經驗:導航地圖上只有標示左轉,我們行至路口才看見左轉後分左右兩個車道,兩個車道被高架橋的水泥橋墩隔開,現在要靠左還是靠右?靠左還是靠右?老公隱約記得剛才在路口看見標示「往快速道路靠外側」,於是急急忙忙打方向燈換到右線車道,一邊打手勢謝謝後方駕駛體諒,一邊慶幸沒撞上橋墩,然而兩秒鐘之後又發現原來兩個車道在橋墩後殊途同歸 -- 白緊張一場。

如果想要換車道的駕駛人反應再慢一秒鐘呢?那巨大的水泥橋墩前方沒有任何護欄或安全島,只有地上畫了代表安全島的白線,還有橋墩前一個黃色反光標誌。

林志穎開車撞上了分隔島而導致嚴重車禍,那個分隔島前也沒有任何護欄或緩沖裝置,只有地上畫了代表安全島的白線。

新聞報導:『警方呼籲,駕車請遵守標誌、標線之指示,並應隨時注意車前狀況,以免因一時疏忽而造成意外的發生。』我完全同意警方的呼籲,駕駛時絕對應該保持清醒、100%專心、隨時警覺;然而,不管是路況不熟、開錯車道、標示不清、反應太慢、或是酒醉駕車、疲勞駕駛、自駕系統誤判、甚至是為了閃避路旁衝出來的小狗、雨天視線不清、潑灑手中的珍奶而一時恍神……,撞上這些水泥橋墩或分隔島的理由可能有千千百百種,但結局通常只有一種。

犯錯就活該、誰叫你不遵守標誌,是嗎?

沒有一個撞上橋墩或分隔島的人願意發生車禍,但我們的橋墩或分隔島不給犯錯的人任何機會。

如果這些傷亡是可以避免的,我們願意花錢、花心力去避免嗎?

給大家看一段20秒的影片:https://youtu.be/u1-7u3QYKwA

影片中車子撞上的東西叫做 Crash Cushion(防撞墊)。如果林志穎的車撞上這樣的防撞墊,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車頭全毀?是不是可以避免駕駛人全身多處骨折?是不是可以避免火燒車?

我在美國看過許多不同的防撞裝置,不管是大馬路或小巷子,大城市或小村莊,只要有被車輛撞上的可能,就一定有防撞裝置,並非都是影片中那種可以重複使用的先進防撞墊,但至少有陽春的沙桶;道路中央的分隔島或高速公路上的橋墩也一定有側邊護欄,讓車子不致正面撞上造成嚴重傷亡。

美國政府或研究單位投注非常大量的心力,不斷設計更好的防撞裝置、改善道路設計,為的就是更挽救更多生命。下面這張折線圖統計了美國交通事故死亡的各項數據(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US_traffic_deaths_per_VMT,_VMT,_per_capita,_and_total_annual_deaths.png

 

近一百年來,每年的汽機車交通總行駛距離(VMT, Vehicle Miles Traveled)增長了五萬多倍,但死亡率降低了兩百多倍(Deaths per billion VMT), 這可不是因為駕駛們「遵守標誌標線、隨時注意車前狀況、完全沒有一絲疏忽」就能辦到的。承認吧,我們都是凡人,人都會犯錯,但是一時犯錯的代價不必是車毀人亡、不必是家庭破碎。

道路防撞裝置也許不是最明顯易見、立竿見影的政績,但絕對能挽救許多用路人的生命,是有長遠功效而且功德無量的基礎建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瘋小貓 的頭像
    瘋小貓

    瘋小貓的華麗冒險

    瘋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