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Amy寄來一份雙鋼琴譜:貝多芬的田園。唔,很有名的曲子,但我對古典音樂完全不熟,不知道是哪一首。打開譜檔一看:「62頁嗎(暈)」 <— 我給Amy的回信就這幾個字,真沒氣質。 XD

Amy說她很喜歡這首曲子,非常想彈,雖然曲子很長,但我們可以只彈第一樂章(還是有16頁)。好吧,把譜印出來,在鋼琴上先摸了一遍。的確有幾段熟悉的旋律,不過並不覺得特別美,就是...很古典樂。正襟危坐,規規矩矩的古典樂。而且,怎麼這麼多重覆的樂句啊?貝老是個囉嗦的傢伙嗎?(老貝是我的指導教授,所以貝多芬只能稱貝老。)同樣的樂句,正著說、反著說、轉個調說;你一句、我一句,輪流著說;漸強漸強漸強,再漸弱漸弱漸弱;實在很像碎碎念的老人家... XD

老公的古典音樂資料夾裡有一整套九首的貝老交響曲,邊聽邊配著譜看,咦,好像有點意思。這些反覆好幾遍的樂句在各個樂器之間流轉,似乎就有了生命,發展出豐富的色彩。樂曲仍然工工整整,但的確很美。主題旋律從容不迫地走上舞台;兩句簡單的琶音讓每個樂器優雅地介紹了自己;幾個大段落漸強的轉調令人怦然心動;接近結尾的三連音旋律像廣闊草原上的夕照令人心曠神怡;最後豎笛獨奏用幾個優美轉身就把夕陽下的炫麗色彩輕輕巧巧收進作曲家的指揮棒,然後整個樂團跟在小提琴和長笛的獨奏尾巴後面,工工整整地結束。哇噢。

聽過交響樂團的版本之後,重新坐回鋼琴前面,用雙手展開自己心中想像的田園。

彈奏一首新曲子之前,我通常不敢聽太多別人的演奏。因為想在練琴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體會,不希望被某些特定的版本影響。(不過,光是「田園」這兩個字,就是個難以磨去的刻板印象了)(後來查 wiki 才發現『田園』本來就是貝老寫這曲子時的靈感和主題,它並不是一首只有數字編號的交響曲哦。)

練了一個月之後(中間錄製了 Libertango天天年輕、和 Carman overture
六月中,我在FB記錄了練琴的感想:

『最近在練一首交響樂改編的雙鋼琴。
琴譜寫得很有意思,仔細在每個樂句上標示了原本演奏這句的樂器:小提琴、中提琴、長笛、豎笛...。於是,練琴的時候雖然只有一個人,卻要扮演整個樂團,忙得不可開交。
最妙的是,彷彿有個隱形的指揮在我腦海裡比手畫腳,給預備拍、使眼神、皺眉、微笑、漸強、漸弱、漸慢、呼吸...。
練著練著,我感覺自己像是回到了活大的團練室,期末考後的夏天,排練巡迴的曲目。跟著大夥兒數拍子,分部練習,神奇的指揮把我們練得七零八落的樂句拼湊成完整的樂曲,很像把屍塊縫成活人(指揮大人請不要生氣 XD)當每個聲響都落在精準的拍點,每個和弦都是完美的音準,多麼美妙!
團練的時候每個人只負責一樣樂器(有時候打擊部要當八爪魚),沒輪到自己上場的時候,就默默數著小節。該琵琶了,該二胡了,這一句是笙,下一句是梆笛...。
不過這首曲子只有雙鋼琴而已。這句該小提琴了...是我,該巴松了...還是我,雙簧管、單簧管、通通是我!人格分裂得不亦樂乎 XD(相信另一部鋼琴也是一樣吧~)
兩部鋼琴的對話很精彩也很驚險,不知道合起來會是什麼風景。很期待。』

不過,用鋼琴演繹交響樂團的曲子,手忙腳亂只是小事,我更在意的其實是樂曲的表現 —— 鋼琴畢竟是打擊樂器,貝老寫給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優美樂句線條、那繞樑不絕的小提琴、清亮悠揚的長笛,鋼琴怎麼都模仿不來啊!我花了很多力氣想要表現出管弦樂的樣子,卻是徒勞,最後還是讓鋼琴回到自己的模樣吧,用她擅長的輕快腳步,展現與交響樂非常不同的姿態。

不過,即使下定這樣的決心,這首曲子仍然很難練。雖然技巧上並不難,但細節實在太多了,愈練愈佩服貝老先生,怎麼能寫出這樣的曲子喲:像是精緻的刺繡,單獨的一絲繡線看似平凡無奇,卻微微閃著光芒,而每一針都不能大意,因為一針緊併著一針,絲絲入扣,最終織成一幅閃耀動人的圖畫。這首曲子就是這樣工整又精美,馬虎不得。

練好自己的部份,合奏又是另一個挑戰。

這首雙鋼琴的編曲很用心,幾乎把整首樂曲平均拆分給兩部鋼琴,「對話」的意味濃厚,像我們這樣只聽琴音、看不到人的遠距連線合奏,難度就更高了。例如從 2’55” 開始的兩大段落,琴譜讓兩部鋼琴分別輪流彈奏跳音旋律和長音和弦(第一部鋼琴彈 |x xx x x| 的時候,第二部是 |x - - -|,反之亦然,每四小節兩部鋼琴交換角色)而觀眾應該要聽見連綿不斷的 |x xx x x| 旋律不斷爬升、漸強。這在面對面的合奏時應該充滿戲劇效果,也不難做到;可是一部鋼琴獨自錄音時卻窘況百出!

雖然我們心中不斷默數節拍,但是彈奏音符密集的地方( |x xx x x| ),會不自覺數得比較快;音符少的地方( |x - - -| ),又不自覺數得比較慢 —— 怎麼會這樣?!第一次合奏,我們都被對方的忽快忽慢笑翻了!(然後發現自己的錄音也是這個德性!)拿出節拍器,才發現那個音符多就數得快的秘密。最後我們刻意讓自己在演奏長音時一邊默唱跳音的旋律,稍微可以改善忽快忽慢的速度,但差距還是存在;顧及了速度一致,又忘了要不斷漸強,啊!好難啊!!!

除了技術問題,我們對樂曲的速度也有不同見解。貝老在譜上寫的是 「Allero ma non troppo」不太快的快板,我的想像是噠噠經過田園的馬車,速度大約是♩=90-100;但 Amy 練的速度是 120 左右,感覺幾乎是在田野上疾馳的火車了!哈哈!後來發現原來她熟悉的是卡拉揚指揮版本,嗯,卡拉揚嘛,就是...嗯,一位激動的老先生。XD 而我在網路上找到的版本是巴倫波因指揮的,嗯,巴倫波因嘛,一位浪漫又隨性的老先生。Wiki 對他的介紹中特別寫到他對貝老的交響樂詮釋與眾不同,常憑著自己的感覺而非作曲者原譜的速度(果然和我一樣~)

完成差強人意的雙鋼琴合奏,沒想到加入其它樂器更比我想像的困難十倍不止!

加入其它樂器是我的點子,因為十分鐘的曲子真的好長,從頭到尾的雙鋼琴讓我自己都彈到恍神,實在想加點其它元素進來,讓它更立體一點。

小霈是專業的豎笛演奏者,把雙鋼琴錄音交給她的時候真的很不好意思,有種關公前面耍大刀的感覺,但憑著我們十年前GY的交情,還是厚著臉皮端了出去 :p

一開始我們也沒有把握雙鋼琴加入管樂器會不會不和諧?所以只請小霈演奏最後的獨奏樂句,結果豎笛的加入果然為樂曲增色許多,我和 Amy 都非常喜歡,兩人一直央求小霈多吹一些!不過專業演奏家對音樂的要求是很高的,小霈認為管樂器之間(長笛和豎笛)的段落最好分開,可以避免和音不準的問題;兩種不同的樂器最好也不要演奏八度音,因為即使一點點走音也很明顯;所以小霈很慎重地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樂譜,最後一共吹了9個小段落!大感謝!!我最喜歡的是 7’50” 樂曲進入開闊平原的三連音旋律;Amy最喜歡 8’45” 的豎笛獨奏;小霈自己則最喜歡 0’47” 她一人分飾兩角的豎笛二重奏主題旋律。

老頭的長笛最先加入合奏行列,當小霈要錄製樂曲最後大團圓的和弦時,特別跟我要了長笛的音軌 —— 之前錄她自己的樂句都只有用鋼琴的音軌,但她說最後的和弦一定要仔細地與長笛對,音準才會漂亮。我當時很好奇為什麼不是大家一起對準鋼琴就好呢?直到加入小提琴的時候,我才知道...管弦樂器的和音真是困難!!

第一次拿到小提琴音軌,我單獨播放覺得挺好的,聽起來音是準的,但和其它樂器合成之後卻發現並不和諧!怎麼會這樣?我猜是小提琴的音和其它樂器的音準差個幾分,但我的耳朵沒那麼厲害,所以只好把當時合奏中的四樣樂器用C4取2的方式,一一比對:小提琴和長笛...不和諧;小提琴和豎笛...不和諧;長笛和豎笛...和諧!啊...由此得證,不準的是小提琴~~ (真是辛苦得來的結論)

和 Amy 討論後,發現 Allie 寶拉小提琴時是戴全罩式耳機,只聽得見樂團聲音,聽不太見自己拉琴的聲音,難怪無法精準對齊音高,原來如此。後來使用邊放邊錄的功能,將自己的琴音同時也送入耳機,第二次再錄音就對得上了 :)

最後加入的上低音號也經過相似的一番折騰,來回兩次才成功。

只不過,儘管我們來來回回的調整,最後還是沒能演出很美的合音(音準和器樂平衡),哎!真是太難了!!為了樂曲最後這幾個和弦搞到半夜的時候,我忍不住問同是管樂團的老公:「各種樂器的音準這麼難對齊,你們團練的時候不是很痛苦嗎?」老公露出了神秘的微笑:「對啊,我想指揮應該超痛苦的吧。誰的耳朵好就誰痛苦啊!」XDDD

搞定所有音軌之後,終於來到錄影的部份 —— 欸別急著轉台,各位觀眾,我們在影片中的確有演奏各自的樂器,只不過並不是與音軌同時錄下的 :p (我所謂的「對嘴」)

其實一開始幾次和 Amy 的四手聯彈都是現場錄影加收音,但我一錄影就緊張,頻頻出錯,每首曲子都要錄個幾十次才成功,實在太耗照相機的記憶卡和電池!而且錄影的時候難免要顧及形象,挺腰縮肚的,錄個幾十次都累得嘴歪眼斜了!XD 後來買了專業的錄音器材,收音效果比照相機好,反正只錄音,穿著睡衣也能錄,輕鬆的演奏心態可以提高成功率 :p

總之,當我將所有音軌合起來交給大家,大家就可以開始各自對著樂曲錄影。由於錄影的時候沒有錯音的壓力,所以可以盡情「演出」演奏樂器的模樣,最後再將最滿意的片段交給我剪接成影片。Ta-da!

合奏的過程充滿歡樂和壓力,希望最後的果實是甜美的。謝謝朋友們很夠義氣地陪我和Amy完成這個瘋狂的作品。下次...還有下次嗎?...下次再說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瘋小貓 的頭像
    瘋小貓

    瘋小貓的華麗冒險

    瘋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