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館認識一位新隊員莎拉的媽媽。因為都講中文,所以聊了很多。
莎拉已經八年級了,level 6,個子很高大。我告訴莎拉媽媽陳小牛剛進入體操隊,level 3。
她很有興致地看著平衡木上的小小個兒的陳小牛,忽然問我:「她上個禮拜比賽成績好不好?」
「呃?好不好?這......怎樣算是好呢?跟她自己比較,比之前有進步啦。」
「她幾分?」
「34分多...」
「哦那還不錯。」
莎拉媽媽告訴我,三年前因為老公的工作關係,一家人從加拿大搬到聖地牙哥。一開始莎拉在 Poway Gymnastics,後來搬家,換到North County Gymnastics(NCG)(這兩支隊伍都是陳小牛教練口中的 very tough teams。)
莎拉九歲開始學體操,七年級時練到 level 5,但因今年初腰部受傷,沒辦法參加比賽,比賽成績不夠就不能升級,於是才換到YMCA來。
「哦?換到YMCA來就可以升級了嗎?」
「嗯,NCG的要求是至少兩次比賽成績達到 36.5 才能升級。這裡只要32分就行了。」
哇噢,原來要求差這麼多啊。我在心裡吐了吐舌頭。看過體操比賽的人就知道,4.5分是非常巨大的差距。我回家後查了莎拉的成績,果然她三年來一路過關斬將都是拿金牌銀牌的。哇噢。
(莎拉媽媽剛才對陳小牛的「還不錯」評語真是非常客氣 :p)
「那...莎拉待過的這三個體操隊,你可以比較一下嗎?」
「Poway 最嚴格,最講究體態姿勢,不過我們待的時間不長。NCG 的練習時間比較短,每次兩小時,所以強度相對高一點,累一點,也比較容易受傷。這裡嘛...太鬆散了。」
我忍不住笑出來。
「人那麼多、教練太少了。」
這倒是,今天很奇怪只看到兩位教練,通常有四位。
「沒有專業的場地,要去別的gym才能練地板動作。你們 level 低的還不影響,等到 level 5 啊 6 啊,沒那個地板就沒辦法練。」
嗯,這個體育館是社區活動中心的籃球場,YMCA體操隊與籃球隊共用,地墊、單槓、平衡木、跳馬,都是每天早上架起來、傍晚收起來,所以沒辦法舖設專業的體操地板 —— 專業體操地板彈力強,才能做高難度的翻轉跳躍。
「還有,這裡的教練太nice了。我問起莎拉的練習情況,他們盡挑好的講。這裡又不是學校,老師跟家長套交情所以客客氣氣,教練怎麼能那麼客氣呢!」
我又忍不住笑了,試著為教練們說幾句話:「嗯,這個體操隊的目標並不是競賽成績。」
「那他們有什麼目標?」
「呃,像是培養孩子們的運動精神啊、負責認真啊、誠實啊、關心彼此啊、超越自我啊..這些。」
「運動精神哪能是目標?練體操不就為比賽嗎?難道是練好玩兒的嗎?」
(我大驚!本來就是練好玩兒的啊!不然難道練了當飯吃嗎?不過我太震驚了所以沒說出來。)
「您每次送莎拉來都在這兒等她三小時嗎?」
「沒~~」(莎拉媽媽把音調拉高,我有種不詳的預感.. XD)「她七月加入這個體操隊,每次回去問她練得怎麼樣,她總說很好。上個月我來看看,一看真把我氣死~ 竟然還退步了呢!所以我偶爾會來盯著,不然她練習時要偷懶!」
「啊?」(我又目瞪口呆了。)
「NCG 那裡,每次練兩小時,所有的家長都端著椅子在旁邊等。小孩兒就很認真,練起來有效率。」
「喔。」
「她如果再這麼鬆散,絕對達不到她的目標的。」
「她的目標是什麼?」
莎拉媽媽沒有回答我。
「總之我看了上禮拜比賽成績,YMCA的選手成績都落在後半,很不行。」莎拉媽媽下了最後結論。
回家之後,我當然馬上打開電腦查成績,看看我們和別的體操隊差距到底有多少。
果然如莎拉媽媽說的,我們的體操隊成績多落在後半,不過仍然有幾個表現突出的選手。NCG也是一樣:雖然許多強手,但也有落在後段的。
我想起少年時代最熟悉不過的聯考制度和名校現象:建中北一女是好學校,大家都想讀,所以聯考時大家的第一志願都填建中北一女,結果這兩個學校當然就能收到成績最好的學生,將來考大學時表現當然也好。
那其他高中的學生呢?就考不上大學了嗎?也不盡然。還是有些用功努力的可以考上排名很前面(又是排名!)的大學;而建中北一女的學生也有一些在大學聯考落榜。
我相信軟硬體的設備是否精良,會影響學生/選手的表現,但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學生/選手本身吧。
(會講這種話,當然是因為我自己沒念北一女但還是能考上台大,哈哈)(挺)(邊挺邊笑)
如果陳小牛或莎拉今天已經是要為奧運備賽的等級,我當然也同意要找更好的場地和教練來訓練,不過...以她們現今的程度,我相信交給YMCA的教練指導應該是綽綽有餘。
再說莎拉媽媽不以為然的「運動精神」、「負責」、「誠實」、「關懷彼此」等等這些,我卻與 YMCA 站在同一線上,將它們視為孩子學習的最高原則:
如果有「我得盯著,不然她練習會偷懶」的考量,那孩子需要的不正是「負責」「誠實」的態度嗎?
如果有「這麼鬆散絕對達不到目標」的擔憂,那孩子需要的不就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嗎?
人生又不是一輩子當學生:上課、寫作業、考試、拿高分、放暑假、升一個年級、然後再循環。一個被盯著寫作業、最後申請/考試上了名校的學生,總是要畢業的吧?面對真真實實的人生的時候、沒有人盯著你寫作業、為你打分數的時候,難道就不必好好過生活了嗎?
所以,話說回來,學體操,或者學任何技能/才藝/學科,到底「目的」是什麼呢?
不久之前,我們剛好與孩子們討論過這個話題。我們是這麼說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工具箱,這些學過的東西就是你將來能用的工具。騎腳踏車、游泳、體操、溜冰,都是工具。做菜、寫作、畫畫、唱歌、演奏樂器、背九九乘法、開車,也是工具。這些工具將來在你人生中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用到,當你要用的時候,輕輕鬆鬆拿出來就能用,那時你就會慶幸:「幸好我的工具箱裡有這個工具。」
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再開始學習,也沒什麼不可以。只是有些工具很快可以學會(例如騎腳踏車)有些就不是三天兩天學得會的(例如說中文)—— 對,這番話又是為了說服小孩甘心學中文而講的 :p
工具箱裡的工具也不一定是為了要「用」所以才放進工具箱,我們當然可以因為這個工具很有趣、很好玩,就好好把它學會、放進箱子裡。如果將來拿出工具來用的時候,都是開開心心的,那不是很棒嗎?
也許工具箱裡不全都是磨得亮晶晶的神兵利器,但不管學什麼技能、學到什麼程度,若能從學的過程中建立「只要多練幾次/用對方法,我也可以學會」的自信,那就很值得。
在年紀小的時候,好好把握因為「好玩」而學習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同時培養「吃苦」的能力和「負責」「誠實」的態度,學會了這些,將來若要為了生計(而非樂趣)去學習新的工具,也才有辦法應付得來、耐住壓力。
當然啦!希望陳小牛能一直享受玩體操/練體操的樂趣。
還有學中文。 XD
----- update 2020/10/5 --------
三年後的今天,臉書回顧了這篇。
陳小牛六年級了,仍然在練體操(兩年後,她會像我印象中的莎拉一樣變成一個大女孩嗎?)Q寶不再學溜冰,但喜歡游泳(已經游得比我快啦)。三年前的我應該想不到自己會跑去中文學校吧。
再過三年,會變成怎樣呢?
回顧時看到當時大家的留言還是很受到激勵,不過回顧的時候沒有留言,所以整理了一下貼過來,留作紀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