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跟著夫夫去參加舊金山大拜拜,他忙著參加會議,但我完全閒著。於是待在旅館一整天嗑了三本書(感謝老頭和蘇趴強提供的精神食糧)。

發現時間的人- 現代地質學之父揭開地球歷史的故事
The Man Who Found Time - James Hutton and the Discovery of Earth's Antiquity
by Jack Repcheck

這本書舊舊小小的並不起眼,一如書中主人翁赫頓(James Hutton)。赫頓的生平平凡無奇,地質學也一直不是一門顯學,所以他的名聲遠遠不如哥白尼或牛頓或達爾文等人。但是他提出的理論非常重要。以下摘錄書中有趣的幾個章節,並附上我的心得註解。

-----【Chapter 0 緣起】-----

在科學建立之前,聖經主宰一切。......

聖經對於存在奧秘的說法令人安心。《創世紀》說一位全知、全能的神在第一天「創造天地」。接下來的五天,神創造了所有會走、會爬、會游水的生物。......

宇宙年齡是少數聖經沒有提供明確答案的奧秘。一些學問淵博之士推敲聖經所載之事,細讀希伯來先知所言,大膽提出了解答,推斷神造宇宙是將近六千年前的事。
......
以往提出地球假說的學者中,少有人質疑教會的教義,他們大多認為挪亞洪水或神初造宇宙時覆蓋大地的水體是所有奇特地質構造的成因,因此地球年齡不超過六千年的說法可以成立。十七紀末, 以撒克.牛頓爵士(小貓註:Issac Newton,對,就是那個被蘋果砸到提出萬有引力的牛頓)開啟思想革命之後,一群以聖經為依歸的地質學家運用現代的科學知識,以一套複雜的理論,硬把地球的歷史算成六千年。(小貓註:牛頓曾支持他的朋友 Burnet 寫的《聖經的地球理論》一書,並曾為此書與 Burnet 討論,主張應以神造宇宙為全書起點。 Burnet 對神造宇宙只花了24小時有所懷疑,牛頓則認為『只要假設古代地球旋轉的速度較慢,一天不只24小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Chapter 5 少年漫遊】)......赫頓則完全不理會聖經和挪亞洪水的說法,因此他得以不帶包袱,看清岩層傳達的訊息。

赫頓的理論極具顛覆力,原因有二:第一,聖經說法的真實性受到質疑;第二,如此一來,人類不是在時間一開始就存在(小貓註:『時間一開始』這句敘述本身就是個玄之又玄的問題)。如果《創世紀》沒錯,上帝就是在造了大地五天後造了人類(小貓註:如牛頓所說,也許上帝造人的那個時候,『一天』是很長的... :p);但如果赫頓的理論正確,地球在人類出現前早已是萬古之身。所以,哥白尼讓世人知道人類不在宇宙的神聖中心,赫頓則讓世人知道人類並非和宇宙的神聖起點同在。赫頓逝世七十年後,達爾文的著作更完全否定了人類的神聖性。達爾文主張人類不但不是神的神奇創造物,人類這個物種還與猿類有同樣的祖先,生物的演化過程根本不需神的介入。

這四位當中,只有哥白尼是基督信徒(小貓按:聖經其實沒有提過人類居住在宇宙中心什麼的,所以《日心說》沒有違背聖經,只是戳破了基督徒自以為是的《地心說》),伽利略可能也是,赫頓是自然神論者,深信有一位造物主,達爾文則是無神論者。儘管如此,這些人從不是要與教權威作對,他們只想追求不受舊時偏見束縛、也不受教會箝制的真理。

......歷代的聖經學者一再證明神造宇宙的第一天大約發生在西元前四千年,而地球的『生命』差不多是六千年。(在《Chapter 2 先有亞當夏娃.....》這一章有詳述聖經學者如何編纂考究編年史,很有意思。最早的編年史家是 Africanus,他在西元221年完成了他的編年史鉅作,認定神造宇宙在耶穌誕生前5500年 -- 也就是說,他預測現存的世界會在神造宇宙後的第六千年 -- 即西元500年 -- 結束。而最後一位編年史家Ussher則在西元1650年推定地球的起點在西元前4004年,讓他自己距第六千年基督復臨還有將近350年的時間。我們後代的人看這些歷史記載便覺得格外有趣,因為『隨著基督復臨時間點的接近,往後的史家不斷延後六千年的終點。St. Jerome 是重算歷史的第一人,他把基督誕生置於神造宇宙的5200年後,把第六千年的終點(從西元500年)延後到西元800年。如此偷天換日之舉並不難,也不會引起爭議,因為原本的數字就不十分確定,容得下重新解讀的空間。後代的編年史家倒是有志一同,紛紛把第六千年的終點延到自己壽命可完結之時的幾百年後。』如果Africanus乘著小叮噹的時光機來到未來,大概會敲著後代編年史學家的頭破口大罵:搞什麼東西嘛,歷史考證可不是兒戲,怎麼能這樣說延就延、一路延了一千多年呢?(如果地球的壽命只有六千年,一千年的誤差未免也太大了些)而且再這樣下去,不久以後,秦始皇就會和亞當同年、甚至比神造宇宙還早...真是荒謬... XD)除了認定地球的『生命』就這麼長,另一個同樣深植人心的概念是『地球不會永續存在』 -- 上帝偉大傑作的俗世住所只是暫時的。如《啟示錄》所禁,耶穌基督很快就會回到黃人世的王國,創造千年聖世,之後所有的生命若非高踞天堂樂園、即是淪入恐怖地獄。可是,赫頓認為地球的終結之日還久得很,他說:「我們既看不見起點 -- 也望不見終點。」要有重新思考基督宗教世界觀的胸襟者,才能接受赫頓的理論。

-----【Chapter 8 大發現的時刻】-----

...韋納比赫頓小23歲,但在1785年已享譽全歐。他的地球歷史學說是當時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地球是由慧星撞擊太陽噴出的物質所形成的行星。地球一度熾熱如太陽,冷卻下來之後世界大洋覆蓋,地表是在海水退去與蒸發的過程中形成,也就是說地球上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世界大洋沉澱而來。...不同種類的岩石隨時間慢慢顯露出來。原始岩石年代最久遠,都出現在高山上,這些岩石不含儘石,因為生物在岩石形成時還未出現。第二岩石稱為「轉變岩石」,由原始岩石受侵蝕產生的岩屑及原始生物的遺骸組成。最後一種是河流沉積岩石,由近代的火山作用或洪水形成。韋納提出了一個重要論點:常見於山脈的花崗岩是原始岩石,是由世界大洋沉澱而來的最古老岩石。(赫頓則認為花崗岩是熾熱岩漿由地球內部的「礦物區」上湧進入較老岩層時形成的,岩漿後來又把岩層推升到海平面以上。)

-----【Chapter 9 赫頓的傳人】-----

......一七八八年與赫頓一起目睹西卡角(Sicca Point)的地質現象,是霍爾一生的轉捩點。他從此成了赫頓的門徒,希望為穩固老友的理論盡一臂之力。

......霍爾相信他已經找到一個以化學實驗證明地內熱力存在的方法。韋納派學者主張玄武岩是原始岩石,因此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赫頓則認為玄武岩是由侵入較老岩層的岩漿形成。韋納派學者為了證明這個論點,遂指出在實驗中玄武岩加熱冷卻後會變成玻璃,而不是變成存在自然界的結晶岩,因此玄武岩一定是由世界大洋沉澱而來。...

霍爾想出了一個了不得的點子:如果將玄武岩加熱後以非常慢的速度讓它冷卻,就像赫頓所想的玄武岩在地底慢慢冷卻,會發生什麼情形呢?霍爾分別從蘇格蘭、英格蘭和歐陸收集了十五個不同的標本,將它們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然後讓其慢慢冷卻。果然沒錯,玄武岩再度形成晶體,而不是變成玻璃。霍爾在巴黎和倫敦皇家學會人脈廣闊,這項實驗結果很快便傳遍地質學界,被視為重要發現。可是,最後產生的晶體看起來不像母岩(因為玄武岩必須以較霍爾實驗更慢的速度冷卻)。因此,雖然這項實驗證明韋納派學者的論點錯誤,玄武岩冷卻後並非總是形成玻璃,但沒有完全證明赫頓是對的。

霍爾的下一項實驗就把冷卻的速度放得更慢,這項實驗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完成,現在被視為實驗地質學的開端。......

-----【尾聲】-----

1902 年,Rutherford 證明化學元素以固定的速率做放射線定衰變,這個速度是可以量測的。他們不久就發現可利用放射性衰變的固定速率做為地質時鐘來測量地球的年齡。......

1907年,Boltwood 以鐳衰變的速率,加上他發現鈾衰變成鉛,算出地球的年齡在四億到22億年間。
......
最後一項突破在1950年代。加州理工學院的 Patterson 發現,唯一能準確測量普通鉛衰變的方法是把焦點轉移到外太空,因為地球種元素會相互參雜且相互影響。Patterson與同事決定研究一種與太陽系所有行星 -- 包括地球 -- 同樣年齡、卻可讓科學家準確量鉛衰變的物體 -- 隕石。...1956年,Patterson算出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這個數字至今仍是我們認為的地球年齡。赫頓的主張沒錯 -- 地球非常古老,超乎人類的想像。(小貓註:為什麼不能依然假設地球只有四五千歲、只不過神造天地的時候從別處搬來了年紀比較老的岩石呢?既然祂是全知全能的神的話.. :p)

-----------------------------------

Chapter 9 那段簡單的實驗給我很大的震憾:「將玄武岩加熱再冷卻」,聽起來多麼簡單明瞭?但若非霍爾的心思細密,考慮地球內部熔岩冷卻的速度,一般科學家怎麼做都會得到「玻璃」而非「結晶岩」。韋納和霍爾的實驗都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只是控制變因不同。

我非常欣賞韋納,就和敬佩赫頓一樣。雖然真理只有一個,韋納畢竟錯了,但是他同樣致力研究,尋找真理,沒有假造實驗或文獻來支持自己。數十年後,愈來愈多的地質證據支持赫頓的理論正確,韋納就轉而支持赫頓。很光明正大的學者風範啊。

在大自然之中,人類多麼渺小?牛頓說我們是沙灘拾貝的頑童,但我覺得更多的時候只是瞎子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半知半解宇宙的奧妙。千年的人類文明累積了知識,也累積了包袱。扛著這沉重的『習以為然』或『聖賢書曰』,箝制了人們的思考力和想像力、或者使人充滿知識的傲慢。沒有開放的心胸,如何探索更多未知的一切?

學得愈多,我們應該愈謙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瘋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